當前位置: 民進網站 > 民進新聞 > 民進要聞

讓文明傳承助力城市美好

——民進中央2023年開明文化論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綜述

發(fā)布時間:2023-11-22
【字體:

民進中央2023年開明文化論壇現場 

  編者按:

  日前,由民進中央主辦的2023年開明文化論壇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行?!霸诼尻栠@座具有獨特地位和重要影響的歷史文化名城舉辦,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目標任務,共同探討‘文明傳承創(chuàng)造與城市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比珖舜蟪N瘯蔽瘑T長、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在開幕式上開宗明義。圍繞“文明傳承創(chuàng)造與城市發(fā)展”的主題,文旅、文物、住建主管部門的領導,文化文博領域、文旅行業(yè)和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專家學者等200余人濟濟一堂。大家各抒己見,精彩的發(fā)言成為與會人士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注腳。

以文化人:做好文明闡釋與文明傳承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

  仰韶文化、二里頭遺址、殷墟……華夏先民的遺跡在中原大地上尤為集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位專家學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展示了一段由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演奏的河北民歌《小白菜》。悠揚的七聲音階民樂從8000多年前的樂器中傳出,仿佛讓與會者與古人進行了穿越時空的交流。

  王巍表示,賈湖骨笛和同地出土的龜甲刻畫符號,能夠反映出華夏先民豐富的精神文化創(chuàng)造。西方學者曾提出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三要素是冶金術、文字和城市,這顯然是有地域局限性。文明從起源到形成是文明因素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生產發(fā)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這個理論顯然更符合包括西亞、歐洲在內的世界大多數地區(qū)的實際情況。

  王巍的觀點得到多位與會學者的回應。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起源探索顯得格外有意義。他提出,要繼續(xù)圍繞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和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等重大歷史問題,集中力量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成果。要加大對中原地區(qū)重要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力度,形成一批科學闡釋中華文明形成和發(fā)展的重大考古成果,為解決重大歷史性問題提供關鍵答案。要深入挖掘文物蘊含的時代價值,讓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走進現實、映照未來。加大國際合作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開展學術研究、人員培養(yǎng)、考古發(fā)掘等多方面的合作。

  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總工程師曹兵武看來,對文明社會的標準,西方比較強調文字、冶金等具象內容,而中國比較注重社會分化、王權這些形而上的表現。如果把文明判定標準濃縮到一條,而且是考古學上可以觀察、可以研究、可以分析的,那就是——城市。今天很多城市都是長期歷史積累的結果,在歷史的軸線上考量,要通過有效轉化才能讓文明和城市更有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

  “沒有比石頭更硬的東西,沒有比山更顯赫的體量?!北本┣迦A同衡規(guī)劃院遺產保護與城鄉(xiāng)發(fā)展中心副總工程師杜凡丁從古人造石窟的目的闡釋了講好中國石窟寺故事的文化意義。他認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核心的目的、意義都是講好中國故事。作為文化景觀的石窟寺,反映著古代中國人審美追求和中華文明的歷史變遷。同時,石窟造像是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絲綢之路沿線具有共性的文化元素和符號,是講述中華文化對外交流、包容的非常好的故事載體。

以旅彰文:歷史文化名城的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fā)展的關系,注重延續(xù)城市歷史文脈。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必須有自己的文化主體性。歷史文化名城沉淀著悠久的歷史故事,承載著綿長的人文記憶,彰顯著鮮明的地方精神,鐫刻著深沉的文化基因,是人文資源的匯聚地,也是文旅融合的主陣地,更是彰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最佳載體。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的河南,討論歷史文化名城的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顯得格外有意義。

  作為東道主,洛陽市委書記江凌表示,近年來洛陽突出顛覆性創(chuàng)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的理念,大力發(fā)展新文旅產業(yè),著力打造全國沉浸式的文旅目的地。堅持把賡續(xù)歷史文脈與建設現代化城市緊密融合起來,在城市發(fā)展當中,不斷的豐富文化場景、拓展文化供給、提升文化品質,努力實現“文化讓城市更美好”。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城市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也是旅游目的地和中轉地,一定要把城市放在旅游業(yè)的中心位置來看??客晟频幕A設施、公共服務和商業(yè)環(huán)境及其文化空間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用好中心城區(qū)文化資源聚集、客源密集以及商業(yè)環(huán)境的優(yōu)勢,關注街區(qū)、商圈和衛(wèi)星城市等旅游休閑新要素。

  “文化價值不等同于旅游資源,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創(chuàng)造。那些承載著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場景和生活的空間才是最能夠吸引人們到訪的。要讓游客看見歷史的演進和文化傳承,更能看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未來?!贝鞅笳f。

  “歷史文化名城是屬于過去的,更是走向未來的。在古都開封,越來越多的游客用時下最熱門的旅行方式City walk行走在古城歷史街巷里,與人文書店、藝術畫廊、非遺工坊、小吃店鋪等不期而遇,慢生活、深體驗……”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介紹了河南省近年來文旅開發(fā)的經驗:“在堅持內容為王、挖掘具有獨特文化內核文旅主題的同時堅守人本主義,堅持歷史文化名城是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共同參與的生活空間,打造主客共享、居游一體的復合型文旅目的地,既要吸引外地游客,也要吸引、留住本地年輕人成為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的主體?!?/p>

  “通過減免一張門票的‘芝麻’把游客留在本地過夜的話,整個城市就撿到了‘西瓜’?!闭憬髮W圓正文旅研究院院長周玲強介紹了杭州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城旅共榮”路徑:“如利用居民與乘客出行時間、目的地等差異,通過城市大腦,提升城市交通設施利用率,推進主客共享;以旅游+工業(yè)、旅游+農業(yè)、旅游+文創(chuàng)、旅游+休閑等方式,延長產業(yè)鏈,推進產業(yè)共生?!?/p>

  “歷史文化名城應該盡量找出它的‘代表作’?!痹诿襁M會員、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朱鴻看來,歷史文化景區(qū)要滿足當代青年穿越時空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古城街區(qū)穿漢服應該像在海濱浴場穿泳裝一樣,這就把游客的審美趣味和歷史打通了。


與會代表在河南洛陽應天門遺址博物館考察調研

以文鑄城: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城市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

  如何在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同時實現城市的現代化發(fā)展,專家們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怡濤表示,我國文物保護的工作方針在中共二十大以后,從沿用很多年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更新到“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可以看到,“保護”還是第一位,不同在于“利用”方面。價值有效和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在歷史類主題公園建設中,用到傳統(tǒng)地方文化,用到符合這個時代文化建筑的風格,從地方文化傳承角度來講,可能就是一個合理的,而非所謂“假古董”。非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傳承人,這個傳承人是今人,不是古人。非遺要把物質文化通過“今人”傳承下來。

  徐怡濤認為,一方面不能脫離文史去談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要以人為本,融通古今、多維一體、促進價值實現。

  “我們不該忘掉,70年來洛陽在中國的工業(yè)史上的獨特的地位,是工業(yè)崛起、民族復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地?!弊〗ú拷ㄖ?jié)能與科技司歷史名城保護處處長胡敏提出,應該有完整的時空觀點,要講好五千年的故事,也要講好180多年的近現代的故事,更要關注一百多年共產黨領導創(chuàng)造的光輝歷史。

  胡敏介紹,從1982年公布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開始到今天,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在不斷擴充,從第一批24個名城局限于古都,到第三批加入了許多近代工業(yè)城市。目前,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也在考慮加入歷史文化名城之列。在大歷史觀的指導下,歷史文化街區(qū)中開始關注老廠區(qū)、老港區(qū)、老校區(qū)、老居住區(qū),以及革命文物、20世紀建筑遺產、國家工業(yè)遺產等,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xiāng)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tǒng)性保護。同時,我們的歷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地方,在保護中一定要融入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加舒適的理念。

  胡敏的觀點得到了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從工業(yè)建筑遺產保護角度的呼應。蘇丹認為,工業(yè)遺產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一個縮影,反映著城市發(fā)展的一個特定階段,尤其記載著近代以來中國對工業(yè)化的向往??礆v史不能夠把歷史的某一個階段變成一種樣板,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客觀。

  蘇丹還列舉了“平遙電影節(jié)”的例子。一個傳統(tǒng)民居密不透風的歷史文化名城,利用一個老舊柴油機廠做電影節(jié)場地,不僅利用了工業(yè)遺產的寬闊空間,也讓平遙激活了自己的兩個文化IP。此外,蘇丹呼吁,一個城市要有優(yōu)質的文化活動,而優(yōu)質的活動離不開策展人,要培養(yǎng)一大批視野開闊的高水平策展人,這樣才能帶活城市文化發(fā)展。

  “像洛陽這種歷史文化名城,遺址規(guī)模如此龐大,必然跟現代人生活的地方是有空間上疊壓和沖突的?!北本┣迦A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所長肖金亮親身參與隋唐洛陽城保護展示工程等相關項目。他表示,從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更突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概念,把這種大范圍的遺址與城市的開放空間、主題文化公園相結合,一方面保護遺址,另外一方面又能利用。

  肖金亮認為,大遺址保護、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洛陽模式”內核是:把保護性的建筑和展示性的建筑相結合,在保護遺址的同時,呈現更為精準的歷史風貌;連成片區(qū),形成了規(guī)模效應;為文化自信提供了一個舞臺,為城市活力提供引擎,為居民就業(yè)提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此次論壇上,與會人士秉承“開來而繼往,明道不計功”的“開明”宗旨,從充分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造的關系,妥善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fā)展關系等方面建真言、謀良策、出實招。大家的共識是,文化讓城市更美好,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必將不斷創(chuàng)新城市現代文化,中華文明必將更好地傳承發(fā)展。

《人民政協(xié)報》(2023年11月22日 第12版) 

作者:李恒
責任編輯: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