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手機版

參政議政平臺 郵箱登陸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瀏覽>開明視點

潘碧靈:汲取智慧力量,共創(chuàng)更大榮光

發(fā)布時間:2021-11-15     來源:

放大

縮小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要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關鍵節(jié)點,舉國關注、舉世矚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了。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經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十個方面寶貴歷史經驗,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是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稕Q議》進一步闡明了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的深遠意義,必將推動全黨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進一步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新的趕考路上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國家積貧積弱、社會急劇動蕩、人民生靈涂炭的20世紀20年代初。自誕生之日起,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從小小紅船到巍巍巨輪,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奮斗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蘊含著百年大黨的制勝之道,凝結著彌足珍貴的歷史啟迪,響亮地向世界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回答了“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的重大命題。深入學習執(zhí)政黨的歷史經驗,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篳路藍縷,苦難輝煌。我們堅信,在過去一百年贏得了偉大勝利和榮光的中國共產黨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包含著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肝膽相照、攜手前進的同心奮斗史。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高舉大團結大聯合的旗幟,不斷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統一戰(zhàn)線。1948年中共中央發(fā)布“五一口號”,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積極響應,多黨合作在協商建國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逐步確立“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多黨合作方針,發(fā)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和新型政黨制度,頒布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工作條例》,不斷推進多黨合作和協商民主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堅持統一戰(zhàn)線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寶貴經驗和重要法寶,也為世界政治和文明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包括民進在內各民主黨派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特別是老一輩民主黨派領導人,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多黨合作制度建設扎實推進,無論是在抗疫一線還是在脫貧攻堅民主監(jiān)督一線,無論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實施還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無論是貫徹新發(fā)展理念還是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我們始終與中國共產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彰顯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歷史的必然性、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巨大的優(yōu)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也深刻體現出新型政黨關系在經受考驗、共同奮斗中愈發(fā)親密。

  百年崢嶸,歲月如歌。新型政黨制度,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為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共同努力奮斗。回望過往的路,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做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船到中流浪更急,越是艱險越向前。眺望前方的路,我們要弘揚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光榮傳統,不斷夯實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成就,更好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故事,講好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故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履職能力,同心同德、獻計出力,在“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上發(fā)揮更大作用,創(chuàng)造更大榮光!

  (潘碧靈,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常委、湖南省委會主委)

作者:潘碧靈     責任編輯:張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o69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民主促進會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主編信箱
京ICP備0502631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