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繼明代表:土地制度改革不能“因噎廢食”
經濟觀察網:新農村建設和鄉(xiāng)村振興是一回事兒,最大不同是鄉(xiāng)村振興意識到土地制度的重要性。
蔡繼明: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是意識到要改變農村土地制度,讓土地入市,讓城市資金、人才、技術和專業(yè)知識進入農村,因為土地流動起來的農村會不同于城鄉(xiāng)隔絕時代的農村。當年的新農村建設其實也有很好的愿景,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等,但是沒有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治標不治本。
所以就在探索,要改變現有土地制度,要跳出農村看農村,尤其是現在城市國有建設用地越來越少,房價越來越高,農村宅基地又閑置著。宅基地入市是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突破口背后的經濟力量和制度動因是一樣的,農村土地已經是資源。
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到集體土地入市,為什么城市的房價越調越高呢?因為土地是減少的,土地越來越貴。如果宅基地入市,根據國土部的數據,宅基地用地規(guī)模比國有建設住宅用地多很多,一旦宅基地進入市場,一些收入低的人可以解決住房難的問題。
經濟觀察網:但一些決策者擔心,多數農民沒有文化、沒有技術、不懂經營,一旦失去了宅基地,可能無家可歸,容易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
蔡繼明:有這種觀念的人非常多。
沒有完美的制度,制度也沒有天然的正義和邪惡之分。宅基地入市會不會造成部分人利用各種手段侵占耕地?肯定有少部分,就像小產權房。
我在調研中發(fā)現,超過80%的小產權房都是建設在集體建設用地上,只有部分小產權房是占用耕地的,是非法的,但是要看到多數小產權房沒有占用耕地,同時還解決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難的問題。
宅基地入市就像改革開放一樣,打開國門,國外的技術、資金等都進來了,改革開放有沒有問題?有問題,但是你不能因為問題就不開放了。打開窗戶,新鮮的空氣來了,蒼蠅也自然會進來,所以你要用紗窗等工具,把蒼蠅擋在外面,同時享受新鮮空氣。
經濟觀察網:那宅基地應該怎么入市呢?
蔡繼明:三權分置肯定要禁止城里人到農村建設大宅院、別墅,但是城里人到農村建設普通商品房,是不是可以呢?
同時,農村土地入市,土地到了城市的資本手里,如何確保他還是從事種植業(yè)呢?首先,要從法律上明確不能改變土地用途;二是要找出路,他為什么不愿意從事農業(yè)生產?到底是糧食價格的問題還是補貼制度的問題還是國際糧食貿易的問題等等,要找出具體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解決。
我之前調研發(fā)現,有個別試點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在當地建設了房子,建設的房子確實比農民的房子好,當地宅基地也不缺,城鄉(xiāng)融合還不錯。
經濟觀察網:有些偏遠地區(qū),又不是很適合宅基地入市。
蔡繼明:那是肯定的,這次改革不是說要消滅農村,只是說在一些城市發(fā)達地區(qū),房價又高,農村宅基地又閑置了,(可以考慮宅基地入市)。未來農村依然存在。
土地制度改革,它不是某個地區(qū)某個城市政府的單一改革,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社會資本、人才等全方面的改革,并且肯定是曲線進行的,所以改革的平衡點要不斷調整,這些力量最終合起來,實現城鄉(xiāng)雙向流動和融合。
經濟觀察網:土地流轉是不是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的方法?
蔡繼明: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之前可能一個農戶擁有的土地連10畝都不到,土地流轉后,進城人口的土地流轉到留在農村農戶手里,土地面積多了,這樣才可以實現農業(yè)現代化,這也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必要條件。
離開了土地改革,誰來建設新農村,光靠農村農民是不能振興鄉(xiāng)村經濟的,主體必須是雙向的,學習農業(yè)的本科碩士博士帶著農業(yè)生產技術回流到農村的前提條件是產權清晰的土地制度,有恒產有恒心。當然現在承包地又延長了30年,承包制未來還要進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