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咪:泉山竹編(彭氏) 指尖技藝綻放經(jīng)緯之美
竹編手工作品。
編織。
修剪。
點膠。
泉山竹編(彭氏)作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其工藝流程精湛且復雜,涵蓋了起底、編織、整型、鎖口等多道工序。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緯編織基礎上,巧妙融入穿、削、鎖、釘、扎、套等多種復雜技法,使編織出的圖案花色豐富多樣、栩栩如生。為了進一步增強視覺美感,工藝中還會嵌入染色的竹片或竹絲,通過巧妙的插扭工藝,形成色彩對比強烈且鮮亮明快的紋飾。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既保留了傳統(tǒng)古韻,又融入了時代特征,同時展現(xiàn)出極強的地域紋樣特色與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受訪人
彭咪,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海外文化學碩士、正高級(金銀細作)工藝師、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泉山竹編(彭氏)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新銳藝術家”稱號獲得者、韓國國立釜慶大學藝術中心研究員等。
竹,乃大地清骨,亦是東方氣節(jié)的化身。從捕魚筌笱到案頭雅器,竹編以篾為語、以紋為韻,在經(jīng)緯交錯間凝聚東方造物的靈性智慧。
明代王叔承在《雨后雜興三首》中寫道:“斫竹編青籃,門前開蟹籪?!鼻О倌陙恚淮橙饲墒忠乐裰烊恍钨|(zhì),取青黃之本色,于細密篾絲中織就煙雨空濛,在寬博器型里盛滿山林清氣。竹絲翻飛間,徐州匠人彭咪以柔韌的指尖牽引時光,將古越之地的清雅、宋明的簡約,編織進當代生活的肌理。
柔韌之材,可為經(jīng)緯
從宋代蘇東坡以“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明志,到清朝鄭板橋留下千古詠竹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竹子堅韌不拔的秉性,從漫長歲月走來的竹編工藝,承載了竹子豐富的文化底蘊,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手藝之美。
“剖竹為篾,經(jīng)緯成器。”竹編之史,始于實用,成于匠心。新石器時代的漁獵筌籠、秦漢的糧儲竹笥、唐宋的竹編花燈,一代代匠人運篾如運筆,在“順其性”與“創(chuàng)其形”的辯證中,將竹魂化為器物風骨。
篾刀起落間,匠人指尖翻飛如梭,將秦漢的樸厚、宋明的清雅,悄然織入非遺藝術長河的脈絡。至清代,“劈絲”絕技登峰造極——細篾柔若蠶絲,織物透如輕紗,一盞燈、一扇屏將竹之柔韌與人之靈思融合,也將自然與歷史無聲織入寸寸方圓。
徐州竹編之根,深扎于楚漢文化的沃土。戰(zhàn)國時期,楚國竹編技藝已高度發(fā)達,《考工記》“審曲面勢”的造物哲學自此演繹發(fā)展。秦漢之際,徐州作為楚地舊域,自然承襲了這份技藝血脈:漢畫像石上清晰的方格紋飾,正是對當時竹編席紋的精準摹刻。
“生而有節(jié),雖清瘦卻挺拔,風過不折,雨過不濁?!痹谛熘菸娜诵闹校癫恢褂谄饔?,更是精神圖騰。
在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一方刻有春秋戰(zhàn)國“彭城”二字的陶缽靜立展廳,而它身旁,一幅由萬根竹絲編織而成的《彭氏師彭城》竹編作品正以柔韌的篾條復刻這份古老記憶——竹絲細如發(fā),古陶拙如史,這跨越約2600年的相望,無聲訴說著竹編與徐州文明的共生共長。
竹本無言,匠手成書。每一件竹器,皆是自然物性與人文心性的共鳴,是歲月在篾條上刻下的史詩。這門柔韌的藝術,歷經(jīng)上古漁獵器具的樸拙、漢唐日用器皿的渾厚、宋明文人雅玩的清逸,終在當代匠人彭咪的守正創(chuàng)新下,煥發(fā)出空靈而磅礴的現(xiàn)代詩意。
織之精微,盡顯初心
走進彭氏竹編工坊,撲面而來的便是竹香。古樸的院子里,只見彭咪手持竹刀,剖竹成篾,指尖翻飛間正將普通青竹化為經(jīng)緯交錯的竹絲。
“一個好的匠人,首先要會選竹子??持褚灿袝r間上的講究?!迸磉湔f,需在農(nóng)歷七月至十月砍的竹才好,不會生蛀蟲,耐用;還要選生長期在三年以上、筆直、無破綻的,做出來的竹器才能柔韌耐用。
備好原材料是第一步,如何制作便要各憑本事?!笆紫绕企褪且坏婪爆嵉旨氈碌墓ば?。竹子的‘肉’很厚,中間有很多的結,且頭大尾小,我們需要用篾刀將竹料破開,然后逐層抽絲,至需要用的厚度?!迸磉湔f罷,便拿起一根竹子從頭上破起,破好幾寸后,用嘴巴輕輕地咬住篾片的兩邊,再順勢邊破邊撕。
全部篾片破完后,即開始第一步尋結分塊。彭咪將竹竿按“天、地、人”三才之數(shù),劃分為不同規(guī)格?!爸窆?jié)要留三寸,那是竹子的風骨?!迸磉湔f。
第二步是抬層啟篾。這最考驗功力的一步,彭咪練了7年?!斑@一步是竹道器的升華,急不得,要順著竹纖維的脾氣慢慢來?!迸磉湔f,經(jīng)過7年的沉淀,如今,她可以精準地將竹片分離。通過“柔指分胎”“取青棄肉”后的竹片僅有0.1毫米,薄如蟬翼,柔若發(fā)絲。
只見彭咪坐在竹椅上,指尖夾著竹筷輕輕轉(zhuǎn)動,如同古琴師撥弄琴弦。經(jīng)過這一步,竹就不再是大自然的饋贈,而成為蛻變的人文音符跳躍在器物的經(jīng)緯中。
竹編是門辛苦活。從破竹到劈篾條,要的是力氣;從編竹到完成,要的則是耐心。
在編織前,竹篾需置于水中浸泡一次,那些倔強的纖維便溫順地伏在掌心。在制作過程中,彭咪憑借精湛的技藝,僅依靠雙手和一把刀,便將根根竹絲編織成各式各樣的竹制品,且成品的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
從承載農(nóng)耕記憶的竹筐、背簍,到符合現(xiàn)代實用主義的家用果盤、曲線桌凳,以及融合時尚美學的竹編藝術品,每一道紋路都浸潤著彭咪多年的心血。
“百斤竹,八兩絲”,一句行話道盡竹編之艱。
承古拓今,筑夢未來
俗語說:“破篾靠熟練、制作靠技巧、創(chuàng)新靠腦筋?!笔昴サZ終將1厘米厚的竹片劈作12根細絲,薄透處可映書頁字痕。彭咪就是靠著這種堅強的毅力和勤勞刻苦的精神,創(chuàng)造出精美小巧、經(jīng)久耐用的手工藝品。
《考工記》曰:“知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真正的工匠,不僅僅是簡單的制作,而是創(chuàng)造、記錄、堅守,每一個步驟都省不得。“這些手工技能被祖先傳承下來,被我們接過,帶著年月的年輪,帶著水土的厚度,帶著感受的溫度,希望能夠通過我們再傳遞到更多人的手里?!迸磉浔硎尽?/p>
談到非遺竹編的現(xiàn)狀,作為老手藝人,彭咪不無感慨:“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這門技藝,認為賺不到錢?!比绾巫屩窬庍@一傳統(tǒng)手藝在新時代煥發(fā)光彩,彭咪一直在探索。
在她看來,傳承不必苛求它的“形”,更主要的是傳承它的“意”,用傳統(tǒng)手工藝來展現(xiàn)現(xiàn)代的審美,讓老手藝煥發(fā)新活力,能夠?qū)⑦@項非遺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于是,彭咪創(chuàng)新竹編的使用場景,開發(fā)發(fā)簪、發(fā)扣、耳環(huán)等時尚飾品,并走進學校、圖書館、非遺市集,和孩子們一道挽起袖子、拿起竹篾、一起創(chuàng)作。從孩子們的笑容上,她看到了兒時的那段歡樂時光,也看到了未來時光里,竹編若隱若現(xiàn)的華美色彩。
一根普通竹子的神奇變幻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積淀傳承和日夜勞作,還得益于厚積薄發(fā)后電光石火間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鋸竹、修竹節(jié)、劈竹分塊、刮青、破篾、劈絲、抽篾、刮篾……當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的陶缽“彭城”與竹編《彭氏師彭城》并肩而立,我們看見:竹魂不滅,彭城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