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民進網站 > 民進風采 > 媒體聚焦

馬驊先生的幾件往事

發(fā)布時間:2023-11-06
來源:中國新聞報
【字體:

  知名詩人、教育家馬驊(1916—2011)是民進溫州市委會的創(chuàng)始人。近日,馬驊生平事跡陳列館在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正式開館。民進溫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樂萍撰寫《馬驊先生的幾件往事》一文,追憶這位民進先賢的赤誠與大愛。

  1982年,馬驊加入民進,先后任民進溫州市第一、二屆委員會主委,民進溫州市第三、四屆委員會名譽主委,政協(xié)溫州市第四、五、六屆委員會常委。

  文藝救國 積極投身抗日救亡

  革命和文學,是馬驊一生的關鍵詞。

  馬驊,筆名莫洛,浙江溫州人,民進溫州市委會創(chuàng)始人。他在青少年時期,就以熾熱的報國之志開展愛國運動。1934年,馬驊在溫州中學讀書,組織“野火讀書會”,主編進步學生刊物《明天》,面對艱困的時局,他發(fā)出了“不抵抗必將死亡,要生存唯有斗爭”的呼聲。1935年,他因發(fā)動學生愛國救亡運動被校方開除并遭當局通緝,流亡上海。

  1937年,馬驊加入中國共產黨,發(fā)起成立“永嘉戰(zhàn)時青年服務團”,組織參演話劇《放下你的鞭子》《保衛(wèi)領空》《一年間》《張家店》《土龍山》等劇目。他還與友人一起創(chuàng)辦海燕詩歌社,編輯詩歌期刊《暴風雨》,創(chuàng)作充滿愛國激情的長詩《叛亂的法西斯》等,后來陸續(xù)發(fā)表。

  1940年,馬驊參加新四軍后,在行軍路上不時萌發(fā)出創(chuàng)作的欲望,并開始用詩歌進行生命存在意義的探尋,記錄生活的真相與真情,寫下了《月亮照在江南》《渡青弋江》《槍與薔薇》等。

  1940年12月中旬,部隊要渡過被日軍封鎖的運河,馬驊和戰(zhàn)友們打扮成農民模樣,從日軍拉起的鐵絲網和一個個碉堡前經過,他看到運河岸邊的農民經常遭到日軍的劫掠和毒打……馬驊隨部隊在根據地鹽城,一天,他向新四軍供給部要了幾本練習簿,用了兩天時間,寫出了600多行的長詩《渡運河》,這成了他的代表作。

  馬驊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革命者。他在歷經中華民族大革命、大解放、大開拓、大發(fā)展的過程中,始終充滿使命感與責任感,是一位時代的歌者。

  滿懷赤誠 熱心服務社會

  民進和教育,是馬驊一生的事業(yè)。

  1983年,民進溫州市籌委會成立后,在馬驊的帶領下創(chuàng)辦了溫州民進業(yè)余進修學校,開辦面授和函授兩個培訓部,主辦圖書、文秘、文書、檔案、建筑函授班。

  當時學校剛剛起步,處于無校舍、無資金、無設備的“三無”困境。馬驊把自家二樓的餐廳騰出來作為辦公場地,家里經常被教學資料堆得滿滿的。潘立禹幾個人負責編教材,馬驊夫人林綿、金江夫人沙黎影等人負責教學資料寄送。

  據馬驊的兒子馬大正回憶,為節(jié)省郵寄費開支,母親(林綿)和沙黎影老師舍近求遠,到信河街郵局寄資料。因為百里坊郵局雖離馬家很近但郵費貴,而信河街郵局有熟人給予關照,按照印刷品收費會便宜一些。

  當時,學校教職員工都是退休人員,雖然年紀較大,但與正式上班的人一樣,每天按時到馬驊家上下班,就這樣堅持了幾年……

  隨著溫州對職業(yè)教育需求的增長,市政府大力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1987年,市教委發(fā)文批準成立“溫州民進高級職業(yè)中學”。當時,馬驊因年事已高,擔任名譽校長,由金江擔任校長,負責基建和學校日常工作;李集津、鐘惟賢為副校長。1987年至1992年期間,先后租用雙嶼溫化中學、信河街白塔巷92號電子儀表培訓基地、上岸街紅專學校、溫州第十七中學等辦學。為了辦學,需要建新的教學樓。但一個大問題擺在眼前:資金從何而來?

  為了此事,馬驊四處奔走,通過愛國華僑余毅夫發(fā)動臺胞吳昌濤給民進職中捐資40萬元,建造“吳昌濤教學樓”。

  馬驊爭取到捐款后,建新教學樓還有一定的資金缺口。于是,民進溫州市委會在市工人文化宮會議室召開溫州民進全體會員大會,發(fā)動廣大會員捐資辦學。馬驊帶頭捐款,會員們積極響應,紛紛伸出援助之手,130位會員共捐款4萬多元,解決了民進職中教學樓建設資金短缺問題。

  踏石留印 大愛情懷寫春秋

  大愛,是貫穿馬驊一生的永恒主題。

  馬驊威望高,他擔任民進溫州市委會主委后,自然而然吸引了一批人加入民進,同時他也有意識地吸收一批優(yōu)秀人才入會,包括很多書畫家、學者。他非常重視、愛惜人才,十分關心會員發(fā)展工作。

  蔡心谷當時在溫州市第四中學教書,字寫得很好。1982年,馬驊動員蔡心谷加入民進,并向市書協(xié)推薦,后來蔡心谷被選為溫州市第一屆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蔡心谷又動員學生汪廷漢加入民進。陳鐵生以刻印為生,人們稱他為“刻字先生”,他通曉文史、工于詩詞,很有才華。馬驊動員他入會,并向浙江省文史館推薦。馬驊還動員馬家侄孫馬亦釗。馬亦釗后來被選為溫州市第一屆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民進會員們與馬驊就像一家人,親切地稱他為“馬老”,沈克成、葉坪等不少學生都把他視作父親。

  馬驊熱心幫助他人,有受益者曾因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1994年,民進會員諸愛良之女諸宸在棋壇嶄露頭角,獲得了參加國際象棋世界青年錦標賽的資格,但要自行負擔10萬元的費用。這對于諸家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諸愛良找馬驊商量,馬驊說:“愛良,別慌!我們一起努力?!瘪R驊與時任民革溫州市委會主委林毅商量,找有關單位贊助,陸續(xù)收到1000元、2000元……在馬驊和林毅的幫助下,溫州38家企業(yè)共捐資10萬元,促成諸宸的巴西之行,那次比賽中,諸宸順利奪冠。

  馬驊先生已去,但他的精神永存。新一代民進人,繼往開來。

 ?。ㄗ髡呦得襁M溫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

作者:黃樂萍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