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巳生:身懷民族大義的民進先賢
陳巳生是中國民主促進會重要發(fā)起人之一,1893年出生于海寧鹽官十廟前村的陳家。陳家為名門望族,書香門第,歷來重孝道、懂禮數。父親陳汝康的孝道禮儀和家國情懷、母親張氏對佛教的虔誠、大師王國維的國學啟蒙,鑄就了陳巳生正直善良、慈悲為懷的人格。
全力救助難民
1937年,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后,大批難民流離失所,紛紛涌入上海租界。此時,陳巳生看到同胞身陷苦難,就主動關注民眾疾苦,救助難民。
陳巳生與趙樸初等愛國人士一起,主持上海紅十字會難民收容所工作,設立了收容所10所,收容難民4000余人。陳巳生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提出了“一日一角”的建議,也就是每人每日節(jié)約一角錢,幫助難民,被慈聯會、慈聯救濟戰(zhàn)區(qū)難民委員會兩團體所采納。不僅如此,陳巳生還勸說妻子徐劍英也到紅十字會為難民服務,并把家里的舊棉被、棉衣等物品送到難民收容所;還推薦胞妹陳祖芬到凈業(yè)教養(yǎng)院工作,服務難童、流浪兒。
陳巳生與趙樸初、胡愈之、許廣平、雷潔瓊等一起創(chuàng)立抗日救亡組織——益友社,開辦面向店員、學徒、工人的益友業(yè)余實習學校,直至上海解放,共舉辦了23屆,學員7332人次,持續(xù)開展“節(jié)約救難運動”“征書運動”等。
1940年5月,陳巳生與趙樸初、二哥陳淼生等人開始籌備建立上海佛教凈業(yè)孤兒教養(yǎng)院,至1949年末,先后收容、教育了3000多名難童、流浪兒,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社會有用之人。1942年春,陳巳生又參與上海福幼院的創(chuàng)立,成為該院董事會成員和院務組主任,開辦當年就收養(yǎng)了400名孤兒和流浪兒童。
資助中共地下黨
1944年底,關勒銘金筆廠經理關勒銘病逝,更由于通貨膨脹,原料短缺而面臨停工,工廠經營困難,亟待改組。經關崇昌(關勒銘父親)的侄子關可貴介紹,關崇昌請陳巳生投資接管關勒銘金筆廠,希望將工廠繼續(xù)辦下去。
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得知此情況,為了擴大社會活動范圍,更好地發(fā)展統一戰(zhàn)線工作,采用金條作為出資條件,讓陳巳生以大安保險公司之名參股投資關勒銘金筆廠。到任后,陳巳生為了盤活資產,重新招股,充實資金,不僅公開向社會募股,而且還動員親朋好友投資金筆廠,他的哥哥陳淼生也因投資參股,成為金筆廠的一名董事。經過陳巳生的精心管理,關勒銘金筆廠打開了銷路,擴大了生產,重新煥發(fā)了生機。
陳巳生把自己以及上海地下黨組織的金筆廠股份紅利所得,全部充作地下黨的活動經費,關勒銘金筆廠從此成為中共上海地下組織一處重要的活動經費來源和重要的活動聯絡據點。抗戰(zhàn)勝利以后,中共地下組織為了擴大經費籌措渠道,又在上海創(chuàng)立了一些運輸公司。
1945年,陳巳生發(fā)起建立“安通運輸公司”?!渡陥蟆芬浴稓庀笈畈?,上海新企業(yè)》為題作了報道。同時,趙樸初也組建了另一家運輸企業(yè),名為華通運輸公司,趙樸初任總經理,陳巳生任常務董事。
這些公司的建立,一方面為上海地下黨的活動提供經費支持,另一方面,當時宋慶齡在上海主持的中國福利會捐募的大批衣物、藥品等送往解放區(qū)的物資,也需要運輸業(yè)的配合,起到了配合地下黨運作的作用。是年,陳巳生還擔任了大安木材公司董事長。
捐獻飛機大炮
1951年3月,正當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前線戰(zhàn)場上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之際,黨中央決定組織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前線慰問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陳巳生以第三分團團長及華東抗美援朝分會第二副主席的身份赴朝慰問。4月5日,陳巳生隨慰問團到達安東;9日,進入朝鮮境內。
在朝鮮期間,陳巳生以實業(yè)家的獨特眼光觀察戰(zhàn)爭情況,了解到志愿軍在作戰(zhàn)中最缺乏重型武器裝備。慰問大會上,他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率先提出:“我以上海工商界代表的資格向你們保證,我這次回國以后,一定要向上海和全國工商界及各界人士號召發(fā)起捐獻飛機和汽車運動,來支援你們,誓為你們的后盾?!?/p>
陳巳生的這一提議,后來成為抗美援朝總會“六一口號”的重要內容?;貒?,6月15日,陳巳生在上?;疖囌緩V場歡迎赴朝慰問團回滬大會上發(fā)表赴朝慰問演講,第二天發(fā)行的《大公報》全文刊登了《陳巳生分團長的演講詞》,其中的三大號召深入人心:(一)認真深入普遍開展愛國公約的簽訂;(二)大量捐獻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三)做好優(yōu)撫的工作。
一場席卷全國的轟轟烈烈且史無前例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就此開始。截至1952年5月底,全國各界人民共捐5.565億元,相當于3710架戰(zhàn)斗機的價款,這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說,確實是一個奇跡。
陳巳生倡導的捐獻運動,不僅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戰(zhàn)場,也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