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m id="9juh3"><object id="9juh3"><input id="9juh3"></input></object></em>
  2. <rp id="9juh3"><object id="9juh3"><blockquote id="9juh3"></blockquote></object></rp><tbody id="9juh3"><pre id="9juh3"></pre></tbody>
    <button id="9juh3"></button>
  3. 當前位置: 民進網站 > 民進風采 > 媒體聚焦

    梁光華:千年書院話岳麓

    發布時間: 2023-10-28
    來源: 重慶晚報
    【字體:

      站在湘江東岸邊隔江遠眺,是岳麓山的綿延山峰、滿目綠廊。江水中間那狹長的陸地,就是聞名遐邇的橘子洲頭。下游方向不遠的一處山腳下,坐落著一處古樸而典雅的大院,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麓書院,一處安放湖湘文化前世今生的圣殿。

      來到岳麓書院,我絕對不是抱著打卡一游的念頭。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書院建筑群,岳麓書院在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書院占地大約21000平方米,有前后門,這里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比如半學齋、時務軒、百泉軒……其建筑風格主要為明清園林樣式,布局上采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漫步其中,但覺亭臺樓閣、青瓦白墻,古木參天,鳥鳴花繁。

      這里保存有大量碑文和額匾,宋真宗“岳麓書院”石碑坊,朱熹“忠孝廉節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等,都是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麓山寺三絕碑更引人觀摩品味。之所以被稱為三絕,指的是文采、書法、雕刻。這是唐開元十八年雕刻的,碑高2.72米,寬1.33米,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并書,洋洋灑灑的1443個字,生動記錄了書院過往經歷和存世價值,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加上這里保存海量的對聯、藏書……會賜予前來參觀的后生一次深刻的文化熏陶。

      幾乎歷史上每一次戰亂,都會讓繁華書院變為斷壁殘垣;而每一次王朝中興,又會讓這里得以重建,再塑文化昌盛。這里的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瓦礫,每一口枯井,每一株古樹,都可能蘊含著無數驚人的歷史秘密,讓人為此駐足而久久沉思。這里的古樹幾乎都有百年高齡,其中一株香樟樹更是壽高800樹齡,參天樹冠,斑駁樹干,其頑強的生命力,讓人嘆為觀止。行走在其間,透過那些斑駁的古樹,慢慢品味書院千年的文化芳香,任隨時光流逝。

      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把這里由僧人興辦的小學堂擴建為書院,以滿足更多湖湘子弟求學的欲望。歷史在不經意的一個偶然,一所偉大的書院從此誕生。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史書記載的第一位山長(院長)周式被宋真宗召見,并頒書賜額,岳麓書院開啟了北宋最繁榮的辦學階段。南宋時期,朱熹先生不遠千里從福建崇安啟程來訪,與岳麓書院山長張拭交流,留下“朱張會講”的千古佳話。

      千年學府隨時代變革而更迭。1903年岳麓書院順應時代發展,改名為湖南高等學堂。岳麓書院既是旅游勝地,也是學術圣地,每天都會迎來大批慕名而來的游客,長久下來,其旁邊的登高路,已經發展為商業小吃一條街,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小吃,如梅菜扣肉餅、老上海餛飩、金陵糍粑、長沙臭豆腐……匯聚在這里,向中外游客展示中國民間傳統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登高路與岳麓書院前那片地方,豎立著偉人毛澤東的雕塑,旁邊還有偉人的《沁園春·長沙》石刻詩抄碑文。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于1925年路過長沙橘子洲頭時,看湘江奔流,看岳麓美景,中國知識分子從骨子里就稟承的家國情懷得到詩意的噴發,《沁園春·長沙》橫空出世,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有志青年的勵志名篇。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極具文化韌性的,每當遇上國家民族存亡之際,三湘大地總會涌現無數青年才俊承擔起拯救中國命運的大任。魏源,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他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新思想,成為那個時代響亮的口號;曾國藩,晚清中興名臣,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左宗棠,是一位守邊戍疆的名將。清末維新運動中,湖南青年譚嗣同、唐才常、林圭等拋灑熱血,譚嗣同留下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至今仍舊蕩氣回腸。

      岳麓山萬千精華造就了岳麓書院,岳麓書院的千年傳承、革新和發展,奠定了湖湘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地位。弦歌不絕,士人家園,這樣濃郁的文化氛圍,最終成就了“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的志氣。

      俱往矣,三湘大地無數有識之士,他們將經世抱負、滿腔理想、絕世才華、無上智慧、家國情懷……最后都交付給美輪美奐的書院八景,交付給碧竹溪轉的岳麓風景,交付給清風涼宜的湘水問候……

     ?。ㄗ髡呦得襁M重慶市綦江區委會副主委、萬盛經開區作協主席)

    作者: 梁光華
    責任編輯: 葉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