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以文抗戰(zhàn)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中,鄭振鐸寄藏在上海虹口開明書店內(nèi)的1萬余冊書籍,被日軍炮火“燒得片紙不存”。面對如此浩劫,他毅然留在淪陷區(qū)的上海,以搶救民族文獻的方式報效國家。他道出這樣的心聲:“史在他邦,文歸海外,奇恥大辱,百世莫滌”。
除了搶救古籍,鄭振鐸還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直接鼓舞抗戰(zhàn)士氣。1937年10月,他出版了新詩集《戰(zhàn)號》。這部詩集收錄了他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共同的題材“只有一個——抗敵!”鄭振鐸在《獻詞》中寫道:“(這些詩作)托寄著我的悲憤,我的熱情,我的希望,乃至我的信仰,我的幻想?!痹娂械淖髌罚磸?fù)呼吁“沉睡者,起來,起來!”“我們的中國……我們將為你而工作,工作,工作,直到你恢復(fù)你的強健與富饒”。
1937年,鄭振鐸在炮火中耗時10天,將家藏戲曲善本整理成《西諦所藏善本戲曲目錄》和《西諦所藏散曲目錄》兩本目錄。他親筆繕寫并付雕版印行,先用朱砂印出“紅印本”,再用藍靛刷印“藍印本”。這些目錄中記錄的《酹江集》《柳枝集》等明版插圖本戲曲,是他十余年苦心搜集的稀見善本,更是“先民精神所寄”。由于刊印量不足50冊,版本學家江澄波認為:“由于流傳極少,今后將與宋刊同珍。”這些書目不僅保存了文化記憶,也成為鄭振鐸在文化抗戰(zhàn)中的重要貢獻。
1940年1月,鄭振鐸與張元濟、張壽鏞、何炳松等愛國人士成立了“文獻保存同志會”。他們聯(lián)名致電國民政府,建議在上海成立專門組織,尋訪購買古籍。這個組織利用英國退回的庚子賠款開展購書事宜,鄭振鐸和張鳳舉負責尋訪,張元濟負責鑒定宋元善本,張壽鏞和何炳松負責保管經(jīng)費。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他們共搶救善本古籍3800多種、1.8萬余冊,其中宋元刊本就達300余種,接近當時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的總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