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張景祥老師

發(fā)布時間:2025-03-31
【字體:

  張景祥老師生于1930年,江蘇鹽城人,民進會員。號鋤翁,室名鋤硯齋,意在藝術(shù)園地耕耘不輟。他20多歲已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先后任華東畫報社、江西人民出版社、(上海)新美術(shù)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等特約作者,為上海市粹文中學(后改名風華中學)的高級教師,1992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是一位兼擅詩書畫印的藝術(shù)家。

一、張老師與我比鄰而居

  我出生在外公家——中山北路五號橋西南角的陶家宅,該處現(xiàn)早已拆除。1951年,我與父母親和弟弟遷住到不遠的普善路、談家橋浜西偏南處兩間毛竹結(jié)構(gòu)的瓦屋平房內(nèi)。那時,張景祥老師家的二層樓磚瓦房已建造在五號橋西北側(cè)、我家西南方向相距約五百米處,也是私房。我們因住得近,有了十多年的交往。

  張景祥先生長我14歲,我由衷地稱他“張老師”。他身材較高,為人師表,平時儀態(tài)莊重,文氣而帶微笑,說話時有風趣。尤其詩書畫印全能,令人刮目相看。比他大20歲的唐云先生和他交情甚篤,曾為他的16開大《藝術(shù)簡介》,揮毫書寫了標題“張景祥詩書畫刻”,并署款鈐印。

  1986年因市政建設(shè)需要,經(jīng)拆遷,我們與張老師一家都搬進了洛川東路1100弄的六層樓居民用房。從此開始“三不拎”,一下子解決了原先拎自來水、煤餅和馬桶的問題,能多出時間來讀書、勞作,安居樂業(yè),大家都很開心。

  1988年,我家遷往虹口區(qū)周圍綠化環(huán)境、生活服務(wù)設(shè)施更好的曲陽新村居住,那是赤峰路上的峰茂大樓,上下還有電梯。因忙于工作和路途較遠,我看望張老師少了。他特地畫了一幅國畫《見笑圖》,通過郵局掛號寄來給我,祝賀喬遷之喜兼作留念。畫面戲作“壽星偷桃”,題寫有“眼看蟠桃無處買,老夫順帶不為偷”七言句。這件丹青筆墨情趣十足,文字也很詼諧。我大為歡喜,心存感念,專程前往他家拜訪道謝,并在其畫室展望前景,共話新年。張老師后來又贈我《紅梅白頭翁圖》,畫面老梅紅花怒放,一對白頭翁顧盼相應(yīng)、喜迎春回大地,右邊有題畫詩一首:“滿懷豪壯一腔丹,化作香魂傲歲寒。贏得春回心未老,白頭脈脈戀青山?!痹娗楫嬕?,辭舊迎新,世上人心不老。

二、詩書畫印皆能

  記得1984年6月,我隨上海出版代表團參與在香港舉辦的首屆“上海書展”活動,完成任務(wù)歸來,張老師送來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期刊《紫禁城》(配有英文目錄)總第26期,上有他的詞作手跡。他看了我所擬《十竹齋書畫譜》朵云軒重刊本《后記》文稿,表示贊賞,也算鼓勵我吧。次年他又在《紫禁城》總第29期發(fā)表詞作。作為詩詞家,中華詩詞學會、上海市古典文學研究會會員,他先后有200余首詩詞,分別發(fā)表于《中華詩詞》(特輯)、《人民政協(xié)報》等報刊。可見他是有思想、有功底、有文采的筆耕者、鋤硯者。

  張老師的書法于楷書、行書外,涉獵甲骨文、金文、隸書、草書,書件多為自作詩詞,這在“文革”后已屬難能可貴。他不求一家一法點畫之形,而泛求會通諸家之神,立意求新。能于隸書中兼帶或篆、或草意味,且以圓厚見長,得收放自如的美感。所作四體書,于法度中見力度、氣韻和神采,有法無法,亦今亦古,可說別具一格。1985年,他贈我隸書大字《云鶴》,翌年又贈隸書《水調(diào)歌頭·為中華詩詞協(xié)(學)會作》,頗能窺見一斑。這首《水調(diào)歌頭》氣勢恢宏,書寫靈動,渾然一體,詞作如下:

  郁郁披華夏,燦爛自迢遙。猶說星光閃爍,擊節(jié)賞風騷。浩唱曾同萬籟,金石聲傳憂樂,叱咤喚狂飆。瀚瀚何涓細,三嘆失滔滔。

  霄漢動,驚鳳舉,舞騰蛟。河清濟美,強音不讓宋唐驕。更拓源頭湍碧,蕩盡浮糟沉濁,水闊縱天高。四海鶯歌起,九派涌春潮。

  張老師所作的人物、花鳥,在在有以下特色:一是寫意和工筆結(jié)合,以寫為主,意趣為上。二是題材通俗而表現(xiàn)說法尚雅,筆墨沉穩(wěn)靈活,化俗成雅趣。三是詩書畫印一體化,分合虛實皆可玩味。四是題款呈現(xiàn)形、神、情、趣,和諧照應(yīng),圓融得體。如《落花小雞圖》題有“雞雛似解春將老,小眼圓睜惜落花”,《梅花白頭翁》題有“是誰偏愛尋常色,老在枝頭不肯飛”。其用印隨畫意鈐以閑章,或增添趣味,或醒目提神,印文常見有“不可無詩”“老張小唱”“草木情真”“癡呆老發(fā)少年狂”等。

  由于長期患高血壓癥,加上煙酒舊習難以戒除,張老師常會氣喘咳嗽。他病假在家,服用中藥,卻不忘寫字作畫刻印,思考敲詩,借以調(diào)劑豐富生活。他曾對我說,應(yīng)朵云軒約稿給朵云畫廊寄售畫件,可彌補一點長病假的損失。

  張老師的書作品,多次入選上海市、兄弟省市和全國的美展,刊發(fā)于《全國美術(shù)展覽作品選集》、《名家書畫藏品選》、新加坡《國際書法交流大展集》等圖書,并為中國美術(shù)館等庋藏。書畫篆刻作品,先后為江蘇省美術(shù)館、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等處收藏。因其藝術(shù)造詣全面,創(chuàng)作的諸多成績得到公認,是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的會員,又于1992年應(yīng)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任汲古齋顧問等。

  2001年12月初,他風寒襲身,老病復發(fā),不幸于3日晚上10時50分在仁濟醫(yī)院辭世,享年72歲。在西寶興路殯儀館的追悼會上,上海市文史研究館代表致悼詞,不少人也為之惋惜,為他送行。天若假年,以張老師的才華必定會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佳作,煥發(fā)更多的光彩。眼前當下,太可惜了。

  2016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海上繪畫大系》(全24冊),編務(wù)繁忙趕緊出書,本人又赴廣州參加會議,未及收錄張景祥老師的作品,委實是個遺憾,借此權(quán)作彌補。

三、填詞痛悼唐云先生

  我去張老師府上時,見到張掛有著名書畫家唐云先生中年所作凌霄、天竺等四屏條,多華新羅風格,明麗清新,瀟灑出塵,令室內(nèi)平添溫馨。張老師說,老畫師在家激情奮起,隨興揮毫,有時會“冷處理”略加推敲補筆,丹青自然天成。但愿這些作品,多年來一應(yīng)無恙,永在人間。

  唐云先生于1993年駕鶴西去,張景祥老師痛悼,化于文字,以《踏莎行》填詞成《送唐云先生》,發(fā)表于是年10月22日的《新民晚報》之“夜光杯”。詞云:

  大石云封,驟傳人去,仰天悵立斜暮。唏噓誰復顧秋聲?高山流水從今住。

  千古丹青,芳留情素,難忘醉月臨風賦。拂鋤酌酒向遙空,蘭言痛轉(zhuǎn)深深處。

  詞作綴有注文,亦頗堪尋味史事,或可概言之三點。一是1973年自己以一首七絕催藥翁(唐云別號)畫竹,唐云竟送來畫竹六幀,兩人醉月清輝,詩酒相得。二是獲唐云所贈鋤形硯,鋤硯齋名、鋤翁號的出處,讓人豁然明白。三是大石翁(唐云別號)為???,忽成故人,悲痛無言。張老師回想起二十年前,一首七絕《催畫竹》:“東鄰綠竹早生孫,西舍新篁幾掩門。我宅一竿無長處,借君筆墨聽秋聲?!痹谧髡吖P下,自從竹圖聽秋聲,于今誰復顧秋聲,前詩后詞,時間跨度二十春秋,唏噓深痛,悲夫!

  光陰如矢,張景祥老師辭世也20年了。謹以此小文表示敬意和懷念

  2021年10月18日改訖舊稿

  (作者曾任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編審)

作者:茅子良
責任編輯: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