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敘倫與杭州的歷史情緣

——基于口述資料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5-04-23
【字體:

  馬敘倫先生(1885—1970年),字彝初,號石翁、寒香,晚年號石屋老人,浙江杭州人,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和首位中央主席,中國共產(chǎn)黨的親密戰(zhàn)友。

  馬敘倫與杭州有著深厚的淵源關(guān)系。杭州是馬敘倫的出生地、求學地、工作地、戰(zhàn)斗地和歸息地,留下了眾多奮斗足跡和感人心脾、可歌可泣的事跡。為了進一步發(fā)掘資料,深入開展馬敘倫研究,杭州馬敘倫研究會與杭州師范大學口述史研究中心通力協(xié)作,曾對馬敘倫親屬進行口述采訪。

學海無涯求新知 馬家麟兒顯鋒芒

  馬敘倫不僅僅是革命家,也是大學問家;一生秉持“讀書不忘救國、教書不忘革命”之理想信念。馬敘倫青少年求學于杭州,在這里接受了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教育,同時也學習、吸納了民族、民權(quán)等啟蒙思想,為以后開展學術(shù)研究和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堅實基礎(chǔ)。

  1898年,馬敘倫來到“宗文義塾”學習,當時尚年幼的馬敘倫就已經(jīng)不滿足于機械地背誦四書五經(jīng)。其時正值百日維新如火如荼,1899年,新式學堂養(yǎng)正書塾(今杭州高級中學)應(yīng)勢而生。在蟬鳴的季節(jié),馬敘倫進入該校學習,而正是這所“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學堂開啟了他革命的道路。

  馬老的小女兒馬珮女士也曾提到馬老學業(yè)上的優(yōu)秀,“他念書是不錯的,一直跳班,最后是挺慘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已經(jīng)被選中去日本留學了?!薄埃ㄋ└粋€學監(jiān)似的人發(fā)生了矛盾……就和學監(jiān)吵起來了,被開除了,這就麻煩了,開始找工作。”這件事情也被記述于馬老的自傳《我在六十歲以前》中,馬老只是平靜地敘述,看似口角之爭的背后,實則是受自由、平等思想熏陶的青年學生試圖掙脫陳腐規(guī)矩的勇氣,新思想和舊勢力在此時激烈碰撞。遺憾之余,馬珮對父親“打抱不平”的正直秉性印象深刻,欽佩父親敢于同腐朽的管理體制作斗爭,敢于沖破舊時代籠罩下的陰霾。馬敘倫的革新精神在年少求學時便已萌芽。

  值得一提的是,馬敘倫在養(yǎng)正書塾讀書時受陳黻(fú)宸教導,并在其影響下形成了“民族民權(quán)兩種觀念的輪廓”“不知不覺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訪談中,馬珮和馬元也充分肯定了陳黻宸對馬敘倫的深刻影響。陳黻宸還將馬敘倫引薦給當時思想界巨擘蔡元培、章太炎等,傾聽教誨、接受熏陶。

傳道授業(yè)為師表 后輩承繼廣育才

  馬敘倫擁有諸多頭銜,但最為人敬佩的還是教育家。他將教育作為奮斗終身的事業(yè)。在三尺講臺之上,他不單單只是授業(yè)解惑,更是傳播革命進步思想,并將先進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如馬敘倫提倡民主辦學,關(guān)注體育和學生健康等。其教育思想至今仍為教育強國建設(shè)提供有益借鑒。

  馬元先生將馬氏家族稱之為教育世家,“我父親,我這一輩,都是搞教育的。”馬元先生還分享了一則趣事:“我們家庭都是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我妹妹馬光,弟弟馬先,是東北工學院自動化系的教授,我自己在研究單位也帶學生。有一次,我的家里來了一個學生找我,喊馬老師,結(jié)果我們兄妹三人都出去了,說你找哪個馬老師呀,結(jié)果大家都笑了,我們家的老師太多了?!比获R老師,是趣事,是盛事,更是難事,真無愧于“教育世家”這一贊譽。

絕響佳肴三白湯 石屋老人頗自得

  自古以來,文人巨匠的名字常常與美食佳肴相掛鉤,比如東坡肉、曹操雞等等。馬敘倫也是如此,一碗“馬先生湯”,也被稱為“三白湯”是馬敘倫的拿手好菜。

  關(guān)于“三白湯”,《石屋余瀋(shěn)》中曾有記載:“三白者,菜、筍、豆腐也,然此湯在杭州制最便,因四時有筍也。豆腐,則杭州之天竺豆腐。上海之無錫豆腐,皆中材。若北平豆腐,雖選其雋,亦不佳也。此湯之制汁之物無慮二十,且可因時物增減。惟雪里蕻為要品,若在北平,非向西單市場求上海來品不可也……往在北平,日歇中央公園之長美軒,以無美湯,試開若干材物,姑令如常烹調(diào),而肆中競號為馬先生湯,十客九飲,其實絕非余手制之味也?!笨此迫龢雍唵纹椒驳氖巢?,卻匠心獨具,經(jīng)馬先生之手,則成為人們戀戀不忘的美味。

  馬元和馬珮均提及了三白湯。馬元非常遺憾地說道自己并沒有如此幸運能夠一品馬老的手藝,好多民進人士也都問他會不會做三白湯,但馬元早前連三白湯都未曾耳聞。與之相反,馬珮女士則比較幸運,但也只食得一次,因為馬敘倫也只在家中做過一次,時逢錢學森回國,作為友人為其接風洗塵,才下廚房做了這一道羹湯。

  還有一事便是馬敘倫號“石屋老人”的緣由。馬元說這是因為其祖父喜愛杭州西湖的石屋洞(石屋寺),故以此為號,也以此冠名自己的隨筆《石屋余瀋》和《石屋續(xù)瀋》。馬敘倫的隨筆內(nèi)容龐雜,有與友人相見的所思所想,也有游歷山川的感想,更有對時局的感慨感嘆等等。仔細閱讀這兩本隨筆集,處處可見杭州的印記,或是訪古探幽,或是風俗習慣,或是友人共游。

 ?。ㄗ髡呦岛贾蓠R敘倫研究會副會長、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作者:尤東進
責任編輯: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