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吳畏同志
我進入民進省委會是比較晚的,那時候民進已經恢復活動了。機關里面主要負責人是吳畏和計克敏同志,因為計克敏是杭州市的主委,工作主要在杭州,省委會是吳畏同志主持工作。我跟吳畏同志的接觸應該說是最多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我們兩個是老鄉(xiāng),他是東陽人,我祖籍是義烏,“東陽義烏”,我們浙江人歷來如此稱呼的。我們的口音,我們的生活習慣,甚至于我們吃飯的口味都是一樣的。
吳畏同志從事黨派工作那是很有經驗的,時間也比較長。
他是新中國成立前從位于金華的英士大學法學院畢業(yè)的。他生于法學世家,父親是當時很開明的推事,就是律師,所以吳畏同志讀大學的時候學法律,是繼承父業(yè)。他在學生時代就是一個追求進步的人,是反對國民黨獨裁,反饑餓、反內戰(zhàn)的學生領袖。當時組織學生到南京向國民黨請愿反內戰(zhàn),他是領頭者。他還籌組了農工民主黨金華的組織,是其創(chuàng)始人,這點在農工黨的黨史可以找到依據??谷諔?zhàn)爭的時候,有一個新四軍金蕭支隊第八大隊,主要活動區(qū)在金華義烏浦江諸暨這一帶,吳畏同志曾經在這個共產黨領導的組織里面當過軍法官。新中國成立以后他一直在法律部門工作,在金華法院當審判員、審判科長。所以他的一生有很長一段時間從事法律工作,后來才從事黨派工作。
由于吳畏同志是學法的,我和他接觸多年,發(fā)現(xiàn)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觀察問題比較敏銳,而且有前瞻性。他雖然不善言辭——他是著名的不善言辭的人,你去問那些老同志,他如果一著急,有時候甚至于會說不清楚話——但是如果你讓他寫的話,他的文章邏輯性非常強,觀點非常鮮明,立意非常高也非常深,文字也非常嚴謹。他在黨派恢復活動以后,寫過一系列關于民主黨派、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論文,這些論文沒有長篇大論,都是言簡意賅的。這對在他手下工作的人,尤其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因為我一開始不是做文字工作的,到了黨派以后才從事文字工作,在他的影響、指導下,我獲益很大。
他思想比較敏銳,對形勢的認識比較透徹而且有前瞻性,如表現(xiàn)在恢復活動以后民主黨派如何突破界別這個問題上,他的認識就非常超前。因為過去八個民主黨派互相有分工,民盟是高教,農工黨是醫(yī)衛(wèi),民進是小教新聞出版……各自的界別都是不突破的。吳畏同志在粉碎“四人幫”、民主黨派恢復活動以后就看出來這個形勢,民主黨派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怎么可能只局限在一條線上,在那么小的一塊領域里頭呢,那就發(fā)揮不了作用了。
吳畏同志在這一方面寫了很多文章。我們在城站紅樓第一次開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會的時候,他就有一篇主旨發(fā)言,我也寫了一篇,主題就是怎么把思想被箍牢的禁區(qū)突破。我記得我是從我們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是怎么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這方面講的。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很深厚,很了不起,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善于吸收外來文化,往往把外來文化吸收后變成我們自己的文化。我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拉的二胡,很多人以為是我們中國的土產,實際上是外來文化,過去叫胡琴也叫奚琴,是絲綢之路上的少數民族的一種琴,后來我們漢民族把它吸收過來,慢慢發(fā)展形成了一種有自己文化特征的樂器。我就是從文化的這個角度來談我們在新的形勢下碰到的新問題,我們必須要有新的認識去突破。當時我覺得吳畏同志和以他為首的機關的工作班子,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后來我們在高教界先推開第一扇門,如浙大、杭大、農大、醫(yī)大,特別是浙大,后來當咱們副主委的高孝純、徐博侯,還有潘頤教授和其他幾位會員,都是那個時候進來的。按過去的界限,他們只能進民盟。他們進民進以后廣泛聯(lián)系方方面面的同志,為浙江民進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吳畏同志首先在這個問題上對于民主黨派的發(fā)展有前瞻性,對形勢認識得透徹、大膽、勇敢。吳畏同志站出來,寫文章,發(fā)表演說,做一些與他聯(lián)系比較多的像我這樣一些同志的工作,互相交流,提高我們的認識,幫助克服思想上的阻力,讓我們可以去開展工作,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吳畏同志是功不可沒的。
我自己之所以后來一直和高教界的這些同志保持著聯(lián)系,而且我還在浙大前后兼了12年的課,這和吳畏同志開放性的認識、大膽的思路對我們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我是非常感激的。
那個時候在機關有這么一種說法,說是吳畏出觀點,楊子才去實施。我的工作都是按照他的指示、他的想法去做的??雌饋砦乙苍谀抢锩γβ德?,整天外出工作,其實我就是在貫徹吳畏同志的思想,我自己是沒有多少新的東西的,因為我也沒有做黨派工作的經驗,都是一邊學一邊做。但是有一點我是明確的,這也是從吳畏同志身上學到的,就是一個做黨派組織工作的同志,首先自己要加強學習,不要很蒼白,要有豐富的常識和知識。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高孝純同志一向來稱我老兄,因為我長他一歲。我有一次和他聊天,他說他和徐博侯同志雖然都是研究物理的,但方向是不一樣的,他自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這是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語,我怎么來理解呢?如果這句話的出處、含義是什么我都不能理解,我一個做組織工作的人,面對著這樣一位大知識分子,我和他無法對話,那不是太遺憾了嗎?從這里我就覺得要加強學習,要和這一大批知識分子交朋友,要向他們學習。我在組織處曾經提出這樣極端的一句話,我們在浙大的這批教授面前,都應該鞠躬,我的意思就是要拜他們?yōu)閹煛N覀冊谒麄兠媲?,知識是很膚淺的,他們那么多專業(yè),有“上窮碧落下黃泉”這樣的專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向他們致敬。有的同志不理解,覺得你這個楊子才講話言過其實,但是我是誠心誠意的,所以至今他們都和我保持聯(lián)系。
博覽群書 學養(yǎng)深厚
吳畏同志為什么會那么敏銳呢?我覺得他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愛學習。他非常愛讀書,視野很廣,可以說是一個愛書如命、博覽群書的人,所以他的思想很活躍,寫出來的文章就很嚴謹,邏輯很縝密。他的古文字修養(yǎng)很好,因為他是過去的老式大學畢業(yè)的。金華民進有一個被稱之為現(xiàn)代孔夫子的副主委,李仲先先生,當過金華縣政協(xié)副主席,他在湯溪辦了一個補習學校,我們民進有很多家長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他那里去,他這所學校高考上線率可以達到100%。因為他能夠辦出這樣一所學校,所以金華的黨政系統(tǒng)都稱他是我們金華的孔夫子。吳畏同志和李仲先同志從初中到高中都是同學,他們的古典文化功底很深。李仲先先生的詩寫得很好,詞也填得非常好。他曾經送一部豎排本的線裝書給我,是宋代詞人姜夔的詞,因為我在浙大開中國古代音樂史的課,用得上的。他的古文修養(yǎng)是非常好的,吳畏同志和他非常要好,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哥兒們,但李仲先先生是非常外向的人,吳畏同志是很內向的人,可是兩個人又是那么要好的。
吳畏同志有很深的文化根底,思想與時俱進。他博覽群書,什么書都看,連弘一法師的《護生畫集》這類與他的業(yè)務一點也沒有聯(lián)系的書也看。后來他看的書更是廣泛,蘇聯(lián)解體以前就有一大批的書,蘇聯(lián)解體以后又出了一大批書,那個時候是比較開放的,一些在內部發(fā)行的書,他都讀了。一次我到香港去講學的時候,他交代我一個任務,讓我在香港好好到書店去看看,有些書可以買回來。誰知道那時候不讓買啊,我自己想買的書都沒有能夠買到,他要我買的書就更加買不到了,所以那次非常遺憾。
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他愛書如命到什么程度。他去世前,在浙醫(yī)一院住院,已經有十天沒有進食了,人已經餓得一點力氣都沒有了,他很痛苦,甚至于講話都不怎么有力氣了。我和王魯平同志去看他,我們兩個人商量,帶點什么東西去,商量來商量去,恐怕帶書是最好的,于是乎我就買了一部我自己也剛剛買了的書,《中國讀書大辭典》,很厚,裝幀非常精美,知識量非常大。我們到他病房去,他看到我們兩個人去,非常高興,“老楊來啦,老楊來啦!”馬上就想坐起來,我把他按下了,我說吳畏同志你千萬……他說:“你們來了我高興,你們來了我高興?!彼浅O胝移綍r能溝通的同志交談。在我們去以前,李天柱同志曾經去看過他,李天柱是醫(yī)學專家,他知道吳畏同志病成這樣,已經回天無力,所以兩個老人啊,握著手,痛哭失聲。我說我們沒有什么東西給你帶來,吃的東西你這里有的是,我們給你買了一部剛出的新書。他一看到是一部書,居然一下子把這部書抱到身上,就像撫摸小孩子一樣撫摸著這部書,看著這部書的書名《中國讀書大辭典》,他指著“讀書”兩個字,說,你是知道的,我就喜歡這兩個字。他是這樣一個人,這個時候連講話都沒有力氣了,可是他看到書的時候竟然是這么一種感情。
后來我?guī)状稳タ此?,有一次去看他的時候,基本是彌留狀態(tài)了,一些人的名字他基本上都叫不出來了,可是我一去,他馬上認出來了,“老楊來了,老楊來了”。我那個時候啊——真不知道怎么面對他。他去世前我去看他,正好是在金華辦了專職干部學習班以后,班上發(fā)表了他的一篇主旨發(fā)言,他人已經去不成了,我就向他匯報,這次解決了一些什么問題。我說大家對你的主旨發(fā)言進行了熱烈討論,他非常高興,說那樣就好。
所以他文章寫得那么好、思想那么超前,是和他愛學習、博覽群書有很大的關系。我那時候從吳畏同志的身上總結出了幾句話,后來我在機關發(fā)言,希望我們整個機關都像他一樣,能夠坐得住、看得進、想得深、講得出。據說我們機關里后來有人就是按這個發(fā)揮過,其實這最早是我從吳畏同志身上總結出來的幾句話。我認為現(xiàn)在做得最好的是劉毅,他來了以后能夠坐得住、看得進、想得深、講得透、寫得出、又會做,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覺得吳畏同志不僅是影響了我這個年齡層次的人,也影響了像劉毅這樣年齡層次的人,劉毅幾乎可以做吳畏同志的孫子輩了。
良操美德 楷模長留
吳畏同志平時生活上沒有很高要求,是很艱苦樸素的。他的飲食是我們東陽義烏的農民風格的。他不打撲克不打麻將,沒有其他愛好,唯讀書而已,你只要有時間讓他看書寫字就行了,別無他求的。他的夫人是我的老鄉(xiāng),是義烏籍的。他夫人講,吳畏同志一回家不干別的事情的,家務也不會做的,只曉得讀書。
我跟他出差是最多的,我們出差的時候帶的是辦公室的郭錦春同志,她負責我們的生活。她說這兩個家伙,生活最好安排,早晨招待所里頭給他們一塊豆腐就行了。我們東陽義烏人早晨吃泡飯喜歡吃塊生豆腐,招待所里確實就只有這么一種豆腐。平時吃飯給他一碗金華餛飩就行了,或者金華烙餅。我們出差去確實沒有什么很高要求,按理講吳畏同志可以享受副廳級待遇,他的住宿是不封頂的,可是我那個時候沒有那個級別,我是連軟臥都不去買的,我們兩個人就坐硬臥,到金華、到衢州、到江山,五六個小時,六七個小時,我們在硬席車上“騰騰騰騰”坐過去。特別是到衢州,我們在車上兩個人吃一筒金華干菜餅當中飯。出了衢州火車站,一看表,統(tǒng)戰(zhàn)部還沒有上班,我們先鉆進書店,到一點半了再到統(tǒng)戰(zhàn)部去報到。他生活上沒有什么要求,自己從來不追求什么,我們這樣的安排他從來沒有什么意見,反而認為這樣好。
由于他說話寫文章很嚴謹,對自己的行為要求很嚴格,所以在機關他是一個無聲的典范,是個威信很高的老人,大家都把他當楷模。
1994年他去世的時候我寫了三副挽聯(lián),我當時記在我的第二十五本日記本上。我記日記是一天都不拉的,現(xiàn)在已經寫到五十六本了。這三副挽聯(lián),是我對吳畏同志整個的總結和認識,也是代表機關對他的哀悼,因為我當時是組織處長,他的喪事的籌備幾乎都是我在主持。悼詞第一稿就是我起草的,定稿和通稿是統(tǒng)戰(zhàn)部統(tǒng)一的。這三副挽聯(lián)是這樣寫的:
猶如暫別驚夢,良操美德,完來大璞歸天地;
再難面授聆教,矩范高風,長留楷?;莺笕?。
半世劬勞,忠心于黨,以良操美德,留與后人作表率;
畢生敦厚,獻身為國,憑高風亮節(jié),贏得全會樹楷模。
齒德并推尊,悵望白楊哀草,楷模常留眾口頌;
斗山會安仰,尤念矩范高風,典型堪作后人師。
里面的意思我說明一下。我把他比作一塊大璞,大璞不是非常透明的,因為他不像有些人那樣很外向。我們本來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因為他剛去世,當時就像一場驚夢,一想到他的良操美德,現(xiàn)在返璞歸真了。他的前半生真是勤勤懇懇的,是一個很操勞的人。他的性格品格很敦厚,在整個民進全會他都是一個楷模。第三副我當時有點動感情了,我把吳畏同志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永遠當作一生的師長來尊重。這三幅挽聯(lián)當時由書法家汪濟英同志書寫,在吳畏同志的追悼會上掛出來,后來被他的長子收藏了。
吳畏同志去世已經十九年了,想到他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真是光陰倏忽。想到吳畏同志,我有時候甚至于做人都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吳畏同志對我的影響太大了。
?。谑稣邨钭硬牛?982年加入民進,系民進浙江省委會組織處原處長,民進浙江省委會機關支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