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華:中新社首任社長,鐵筆鴻文縱論世界風云
中國新聞社的第一任社長是嘉興人——杰出的新聞工作者,國際問題專家,著名社會活動家,人民外交家金仲華。
金仲華(1907.4.1-1968.4.3),浙江桐鄉(xiāng)梧桐鎮(zhèn)(現(xiàn)梧桐街道)人。曾就讀于桐鄉(xiāng)崇實小學、浙江省立第二中學(嘉興一中前身)、之江大學。曾主編《世界知識》,并協(xié)助鄒韜奮編輯《大眾生活》《生活日報》,創(chuàng)辦《永生》雜志。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政協(xié)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政協(xié)副主席。還擔任過《新聞日報》主編、文匯報社社長、《中國建設》雜志社、中國新聞社首任社長等職。
極具人性魅力的“磁石”
桐鄉(xiāng)梧桐街道廣福路1號,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金仲華紀念館,與桐鄉(xiāng)市圖書館比鄰而居。推開紀念館的門,穿過婆娑的竹影,就能通過展陳的數(shù)千冊圖書和手稿、幾百幅照片和一些實物,真切感受到金仲華傲人的成就、畢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愛國主義精神,也能感受到他“吸鐵石一樣的人格魅力”(巴金語)。
金仲華出身于清貧的教師之家,但天資聰穎又勤奮刻苦,四歲時的識字量就過千。讀中學時就對英文和地理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這為他日后成為國際問題專家埋下了伏筆。
1927年,20歲的金仲華從之江大學畢業(yè),次年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后在《婦女雜志》《中學生》《東方雜志》《世界知識》任編輯,筆力鋒芒畢露,特別是在國際時評上嶄露頭角,曾與郭沫若、鄒韜奮等人一起為《申報》撰寫專論。
1939年任香港《星島日報》總編輯
金仲華在《婦女雜志》工作期間,與主編葉圣陶“一見如故,協(xié)作的很好,情誼宛如親兄弟”(見葉圣陶《追念金仲華先生》)。后來葉圣陶去了開明書店,金仲華接任雜志主編。
胡愈之是進步國際時事刊物《世界知識》的創(chuàng)建人,上世紀30年代金仲華正是接了他的班成為主編,“也正是胡愈之引導我父親走進國際問題研究的行列。他們志同道合,親密無間?!苯鹬偃A長女金立勤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金仲華與鄒韜奮也是一見如故,曾協(xié)助鄒韜奮編輯《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父親一直在鄒伯伯主編的《大眾生活》《永生》《生活日報》《抗戰(zhàn)三日刊》任編輯,雜志從上海辦到武漢,又辦到香港;雜志被勒令停刊,又辦另一個?!?金立勤回憶道。
1949年3月從香港北上,迎接新中國誕生(右為歐陽予倩)
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金仲華還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和宋慶齡主持的“保衛(wèi)中國同盟”,積極從事抗日救亡的對外宣傳工作。后出任《中國建設》雜志首任社長,被視為宋慶齡“最信任的人”。
金仲華在香港任《星島日報》總編輯期間,與大批進步文化人士交往密切,喬冠華、廖承志、夏衍等都是座上好友。
巴金在《懷念金仲華同志》一文中說:“朋友們都喜歡和仲華同志接近。我聽人講過:仲華像一塊磁石,吸引了很多人到他身邊。”
1950年在上海工作
一輩子都沒有放下記者生涯的那支筆
金仲華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堅定地走愛國知識分子的道路。
“他一生辦報紙、雜志、通訊社,專長于國際問題評論,后來擔任(上海)副市長,從事社會活動,也做人民外交工作,但他始終熱衷于新聞事業(yè)。”金立勤在《金仲華年譜》后記中說,“父親始終不愿放下從事記者生涯的那支筆,直至逝世前幾年,他還不止一次地說,希望能歸隊,集中精力在新聞出版和國際問題研究方面為黨多做些工作。”
桐鄉(xiāng)市金仲華紀念館內的塑像
金仲華是中國時政新聞地圖的創(chuàng)始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新聞日報》主編,后又為文匯報社社長。1952年10月1日,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與中國有關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中國新聞社創(chuàng)立,金仲華擔任第一任社長。
金仲華還歷任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副會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等職。
1968年4月3日,金仲華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1989年3月25日,遷葬于上海萬國公墓名人墓區(qū)?!霸诠腔液兄校怨腔业氖歉赣H的一枚圖章和一支鋼筆。父親一生就是用筆桿來評論天下事的啊!他說過:寫國際問題文章,就是分析國際局勢發(fā)展的動向,來幫助讀者對變動中的世界加強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