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m id="9juh3"><object id="9juh3"><input id="9juh3"></input></object></em>
  2. <rp id="9juh3"><object id="9juh3"><blockquote id="9juh3"></blockquote></object></rp><tbody id="9juh3"><pre id="9juh3"></pre></tbody>
    <button id="9juh3"></button>
  3. 當前位置: 民進網站 > 會史縱覽 > 會史鉤沉

    馬敘倫:勇往直前的民主斗士

    發布時間: 2023-10-18
    【字體:
      1994年2月,郵電部發行了一組《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表達對愛國民主人士的永久紀念。其中,第3枚郵票是一位老者:長髯飄胸,雙唇緊閉,眼鏡下的雙目炯炯有神。郵票上的人,就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界、教育界的知名民主人士馬敘倫。

    奔走呼號 “挽蔡”護校

      1885年,馬敘倫出生于杭州的一個書香世家。戊戌變法后,他受西歐進步思想影響,萌生并堅定了“打倒清政權建立民主國家”的信念。

      為將這一信念付諸實踐,馬敘倫創辦《國粹學報》,擔任《浙江日報》等多個知名報刊主筆,先后加入南社、同盟會等進步團體,參與愛國護路運動。武昌起義爆發時,他在杭州籌辦民團,響應起義。1915年,馬敘倫任教于北京大學和北京醫學專門學校。12月袁世凱復辟帝制時,他先是發表討袁檄文,繼而辭去北大和醫專的教職離京南下,以示抗議。此舉一時轟動京滬,他也因此被譽為“掛冠教授”。

      馬敘倫和蔡元培同為浙江人,相識甚早,在上海共同為革命理想奔走時,蔡元培對馬敘倫很賞識,馬敘倫對蔡元培也很佩服。1916年12月,北大校長胡仁源辭職,馬敘倫就和時任北京醫專校長的好友湯爾和商量,向教育總長范源廉建議,電邀正在法國的蔡元培回國執掌北大。范源廉深表贊同,即請總統黎元洪發出任命。次年1月,蔡元培正式出任北大校長,北大由此翻開新的一頁。這年春天,馬敘倫應蔡元培邀請,重回北大任教。此后的歲月里,他與蔡元培相知相助,積極推行教育改革。

      正當馬敘倫沉浸于教學和著述時,五四運動爆發,32名愛國青年學生被北洋軍閥政府逮捕,事態嚴峻。為營救被捕學生,蔡元培與學界同人奔走抗爭,嚴厲譴責北洋軍閥政府的所作所為,義正詞嚴進行交涉。經過努力,被捕學生終于獲釋。然而,蔡元培卻主動提出辭職,以此表示不愿與北洋軍閥政府合作的態度。5月9日晨,他留下一封辭職信,悄然出京。

      校長辭職離校的消息,在北大掀起軒然大波。當晚,為聲援學生的愛國運動和挽留蔡元培,北大教職員召開全體會議,成立教職員會,推選馬敘倫為書記。大家還一致推選馬敘倫、李大釗、沈士遠等8位教授為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挽留蔡元培。第二天,馬敘倫等人代表北大教職員到北洋政府教育部請愿,表示如蔡元培不留任,即“一致總辭職”。北洋軍閥政府對此消極敷衍,北大師生要求校長歸來的呼聲越來越高。5月13日,馬敘倫等代表再度前往總統府請愿。

      5月6日,北大發起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會聯合會(簡稱教聯),推選馬敘倫任書記。他傾注大量精力,出席各種會議,發表演說,撰寫文章,宣傳反帝愛國的主張。馬敘倫所在的北大教職員會與教聯,成為北京學生運動的有力后盾和“挽蔡”斗爭的重要力量。

      為了聲援五四愛國運動,抗議北洋軍閥政府對挽留蔡元培的敷衍塞責,北京各校學生紛紛罷課,半個月后,全國多個城市罷工、罷市,形成運動新高潮。6月3日,北京多所大學的學生罷課,自行分組走上街頭游行、演講。北洋軍閥政府繼續強力鎮壓,逮捕大批學生。得知被監禁的學生們食不果腹,馬敘倫代表教聯前往探望,他來到關押學生的“臨時監獄”,在軍警監視之下,用文言文進行演講,婉轉傳遞外界信息,安慰鼓勵被捕學生。此后,馬敘倫率領教聯代表,多次去教育部交涉。

      幾天后,北洋軍閥政府迫于社會壓力,將學生全部釋放。大家高呼著“學界萬歲”“北京大學萬歲”等口號重返校園。經過愛國師生的艱苦努力,6月26日,北洋軍閥政府致電蔡元培,不接受他辭去北大校長職務。隨后,派出教育部代表會同教聯代表、北大教職員代表等,南下杭州勸蔡元培回校,表明挽留誠意。持續數月的“挽蔡”斗爭,以此宣告勝利。

      蔡元培雖然同意留任北大校長,但以胃病未愈為由,沒有立即返校,而是委托蔣夢麟代理校長。馬敘倫責無旁貸,積極協助蔣夢麟主持校務,在此期間,深得師生的擁護。同年9月,蔡元培在病愈返京前寫給馬敘倫的信里,盛贊他辛勤奔走與付出,“五四以后,承公苦心維持,北大得以保存,眾口同聲,弟聞之不勝欽佩”。

    舍生取義 領導索薪

      北洋軍閥政府統治期間,軍閥割據、連年戰爭,財政緊張,常常拖欠教育經費和教職員薪金,導致大中小學的教職員經常發起索薪運動。

      1921年,馬敘倫受北京教育界推舉,成為北京小學以上各校教職員會聯合會主席,還擔任國立8校教職員會聯合會的主席和索薪代表。2月,各校教職員工已有兩個月領不到工資,連粗茶淡飯都難以維持,有的為生計所迫靠拉人力車謀生,有的甚至靠典當、借債等方法勉強維持生計。無奈之下,教師們向北洋軍閥政府發起請愿,得到的卻是敷衍搪塞。到了3月,各校教職員忍無可忍,只好聯合罷教,馬敘倫等五十幾位索薪代表發表宣言:“我們再不能忍了!所以我們只好宣告停止職務,與政府作最后談判。我們所痛心的,是耽誤了青年學生最寶貴的光陰。但這個責任,應該由政府去負?!?/p>

      情勢危急,北洋軍閥政府仍熟視無睹。4月12日,國立8校學生舉行大規模游行請愿,要求政府迅速發清欠薪。見此情形,政府只好在5月撥發了4月的薪金,但對之前的欠薪仍拖延不發。廣大教職員長久積壓的不滿和憤怒終于爆發了。在馬敘倫、李大釗的領導下,北大等國立8校教職員再次進行索薪斗爭,并提出教育基金和教育經費獨立的訴求。

      6月2日,學生代表20余人赴國務院請愿,求見國務總理,不料總理不但拒不露面,反而將學生們禁閉院內。3日,國立8校教職員和校長全部出動游行,冒雨涌向新華門總統府請愿。由于遭到衛兵阻攔,只能暫時退回教育部集合。馬敘倫發表演說,慷慨陳詞,動員大家積極參加索薪斗爭,師生們又振奮起來,再次整隊出發。

      馬敘倫走在請愿隊伍的最前列。行進中,國立中小學的教職員們也相繼自愿加入,請愿隊伍滾雪球般愈發壯大,直至擴大到近萬人。在教聯代表及校長們的率領下,請愿師生隊伍浩浩蕩蕩奔向總統府,提出發還積欠薪金的要求。當隊伍行近總統府新華門時,武裝衛兵粗暴攔阻,堅決不予通行。大家紛紛上前理論,讓衛兵予以放行。衛兵異常蠻橫,不但不許大家通行,還用槍托、刺刀等恫嚇和毆打手無寸鐵的師生。身先士卒的馬敘倫最先遭到毆打,頭部、腰部均受重傷。李大釗等數十位師生也慘遭毒打,造成令社會各界強烈憤慨的六三慘案。這一天,大雨傾盆,馬路上血水交融,一派慘不忍睹的景象。

      目擊這場慘案的北大代理校長蔣夢麟,曾這樣描述:“馬敘倫額頭被打腫了一大塊,鼻孔流血,對著憲兵大喊:‘你們只會打自己中國人,你們為什么不去打日本人?’”之后,馬敘倫等10多名重傷者被抬入醫院診治。

      慘案發生后,北洋軍閥政府竟然顛倒黑白,歪曲事實,以馬敘倫、李大釗等“詆毀總統、打傷教育部代部長及總統衛兵”為由,向法院提出公訴,甚至虛構情節,通電各省制造輿論。在受傷教職員住院期間,還安排軍警圍守醫院,不許入院探視,對馬敘倫采取嚴密監視,不許他轉院。馬敘倫義憤填膺,從6月11日開始絕食抗議。接著,李大釗以《最悲痛要緊的一件事》為題發表文章,呼吁廣大同人設法支持“斷絕飲食,決心自殺”的馬敘倫。與此同時,全國各界紛紛電斥北洋軍閥政府的六三暴行。北洋軍閥政府擔心事態擴大,不得不撤退軍警,并派人出面調停,同時也發放了部分欠薪,這次索薪斗爭以勝利告終。馬敘倫出院后,仍主持教聯工作,1919年年底因病回杭州休養。

    道義使然 援救陳李

      馬敘倫與陳獨秀、李大釗既是同事,又是好友。關鍵時刻,他對這兩位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的好友、同事,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

      五四運動中,陳獨秀因散發《北京市民宣言》傳單被捕,后經各界人士積極營救獲釋,一度暫住在北大教授劉文典(字叔雅)家中。當時,馬敘倫在北京熟人眾多,各方面消息靈通。1920年2月的一個冬夜,馬敘倫剛吃過晚飯,忽然聽到一個消息,當局要在當天晚上逮捕陳獨秀。當時劉文典家離馬敘倫住所有十五六里,當面通知根本來不及,情況異常緊急,刻不容緩。

      馬敘倫急得在房間里來回踱步。很快,他想到了北大教授沈士遠,沈家與劉家距離較近。因此,馬敘倫決定用電話通知,請沈教授幫忙傳遞消息。由于需要避開監視,電話撥通后,在對話中不能直接講明情況,更不能提到陳獨秀的名字。想到陳獨秀曾任文科學長,馬敘倫急中生智,說:“告前文科學長速離叔雅所?!边@個重要的信息很快傳給了陳獨秀,使得他能夠提前準備,迅速連夜躲避。當夜,軍警出動抓人卻撲了個空,有驚無險。第二天清晨,李大釗喬裝一番后,趕著騾車,將陳獨秀送出了北京,躲過了一次追捕。

      馬敘倫不僅智救陳獨秀,還成功救過李大釗。1924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馬敘倫出任教育部次長。不久,段祺瑞任臨時執政,馬敘倫擔任國務員,代理教育部部務。一天,教育部得到一份密件,其中說道:“共產黨首領李壽長在各?;顒?,咨請教育部查明追捕?!薄皦坶L”與李大釗的字“守?!敝C音,這令馬敘倫敏銳意識到,密件中所講之人可能就是李大釗。于是,他冒著極大風險,把這份密件壓下不辦,并設法將消息傳遞出去,使李大釗幸免于難。

      1927年4月,身處浙江的馬敘倫得知李大釗英勇就義的消息,心中悲痛萬分。1931年回北平后,他才得以在李大釗遺像前灑淚致哀。他曾寫下詩篇,深切懷念摯友:唯物史觀論較新,李君物望冠人倫;縱教柴市成仁去,無限青年從理真。

      馬敘倫終身踐行“言行要利于社會,依己之所信而行,得禍也在所不計”。他為求真理,勇往直前,從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到創建民進、加入民盟,成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一直都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風雨同舟。新中國成立后,馬敘倫任教育部首任部長。后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70年逝世。

    作者: 韋冬妮
    責任編輯: 張歌
    >